首页 / 科研平台与研学基地 /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
科研平台与研学基地
发布时间:2023-01-03

一、“产学研一体化”内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的形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所谓“产学研合作”,即是指产业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产的任务是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研的任务是创新科技成果,遵循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追求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遵循的是教育规律,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律。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即教育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各种人才,一定要适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层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即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利于高等学校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扩大与外校、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合作模式、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模式。高校要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就要实行教学、科研和产业的协调发展,营造学校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发挥高技术带动作用,与科研院所和相关产业建立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进入国家技术创新主战场,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通过强化大学生科技立项、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直接结合生产等,使学生能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创新能力,增强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是高等学校与产业部门、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也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它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产学研三者的紧密结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确立了更为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有利于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和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同时,产学研相结合教育又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与突破,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接轨,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已成为21 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等学校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坚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种能力”为主要目的,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学院校内拥有地理研究所、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和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等三个科研机构,另有广西地理学会挂靠资环学院。广西重点学科2个(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学),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各1个,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资源与环境科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重视实验室开放,保证实验室开放时间长、范围广,学生利用率高。建立了大型“地理学科网站群”,该网站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产学研”(生产、教学、研究)和“教研培”(教学、研究、培养)人才培养为核心,集信息化、多模式质量教学与项目实践为一体的互联网教学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锻炼,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带着理论投入实践,又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实践与教学两个环节交相呼应,相互促进。重视与校外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科研基地,目前学院研究建立了10多个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如:大明山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六景地质地貌实习基地、防城港地质地貌实习基地、弄拉景观生态实习基地等野外实习基地,区国土资源厅及市县国土资源局、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区气象局、区环保局、区测绘局和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部门和单位。加强与地方国土资源、测绘地理信息、环境保护、气象减灾等相关部门、企业的互联、互动,加强了教学与社会产业之间的合作。组织学生通过课程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实践活动到基地单位开展地方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和旅游规划等实习体验活动。此外,学院还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引导学生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走进入重点实验室,走进实习基地,有利的促进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通过每年组织开展全员参与的教师技能大赛、土地之光、3S技能大赛、野外考察与科研报告、绿色环保和城乡规划大赛、GIS设计大赛等系列大型学生科技活动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了实践育人环节,坚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三、产学研一体化”在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成效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主动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在服务中推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方针及定位,学院提出了“建一流学科,创知名专业”的办院方针,努力把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办成广西地理科学、土地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明确提出建设思路:

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科专业质量;

2.坚持加强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产学研合作;

3.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侧重在对学生专业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 产学研基地单位对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指导和咨询,提供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商讨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产学研一体化”为实践环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学院通过与相关单位进行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活动,获得了充实和提高教学内容的思路,促进了传统学科的革新和新学科的建设,有利于造就一批不但具有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在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活动,锻炼了组织实施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提高,缩短了毕业后的适应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每年有不少学生毕业后被实习基地单位直接录用。

学院通过积极与基地用人单位交流,反馈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信息,总结毕业生在工作、学习能力和外语水平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优势特色和不足之处,深入研究其产生根源和影响因素,及时调整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确保学院的培养计划和模式能够与时俱进,培养的毕业生能满足社会要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对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得到如下启示:开展“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它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先导;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开放办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的关键;创建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学校与校外单位共建、互利互惠是教学基地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

 

文件 操作
1 附件1 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与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框架协议.pdf 查看/下载
2 附件2:2015年香港中文大学与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地理综合考察”万人交流计划项目.pdf 查看/下载
3 附件3:2019年南宁师范大学与高雄师范大学合作举办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赴台研修教育实践活动.pdf 查看/下载
4 附件4:2022年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青春红色逐梦之旅”研学活动研学手册.pdf 查看/下载